杞 人 忧 师

原文出自:        发布时间:2014/8/6 11:28:03         浏览次数:

杞 人 忧 师

                                          ——关心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自己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担负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是“用人格去塑造人格”,是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来影响和熏陶下一代,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心理问题相关,让人发出了"杞人忧师"的感概。

一、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时间被人们忽视。 通过对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是高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工作压力大。在当前教育的环境下,因为大部分学生必需通过考试才能上大学,有的还要想考上重点学校、名牌学校,就必须求助于教师。这种局面造成教师的职业一方面“吃香”;而另一方面,学校招生中越来越高的收费、对学生分数的苛求,等等,导致一旦学生考得不好,学校和家长就往往会责怪教师,使教师处在既被尊重又被鄙视的矛盾之中。尤其是一些重点班的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难免产生焦虑、恐怖情绪。

第二:学校内部环境紧张。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通过对教师的工作表现、业务实绩进行考核。教师如果有一方面不合格,学校就可以不再聘任该教师,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危机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以我们学校一位刚毕业的教师的话为例:“我必须迅速地从师范生的角色转换为能独当一面的班主任,一名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再也不能象从前一样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必须对自己的每个行为负责任;还有工作上的不适应,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千头万绪,不知该从何下手;职业竞争又异常激烈,总担心自己会聘不上,不仅每天得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挤出比人家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业务,以提高自己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这都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的直接诱因。

第三:经济收入低。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因经济收人低,尤其是外地的老师,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提高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准的对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的理解的支持: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气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要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内容,开辟教师心理咨询所或开通教师心理咨询热线。据悉,杭州市和青岛市在前几年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如果长期紧张恶化,教师必然心情沉重而影响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这力面的工作。

1.引导教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心理相容,引导教师与人友好相处的交往动机,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开展教研文体等),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对于一些不善交往的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帮助,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为教师的成才创造条件。学校应创造条件,尽量减轻教师工作负荷,抛开对学校发展不起作用、而且大量消耗教师精力的无效劳动的条条框框,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历职称层次,帮助教师面对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学校要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从而使教师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缓解职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3.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

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如,老教师面临退休,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伤感和失落感;中年教师肩负着家庭和学校多方面的重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青年教师面对入职后的新生活和交友择偶的人生重大课题,加上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不足,可谓处于人生的多事之秋。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教师的不同心理特点,心理辅导内容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4.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以降低对学生的伤害。

(三)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保健

学校、社会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措施全面启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则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将教育的负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当务之急不是等社会及学校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有问题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只要慢慢学会自我调节,必能形成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

其一,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符合实际,不怨天忧人。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其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在面临沉重压力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尽量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沉重的压力。比如,教师在面临沉重压力时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身的有利资源,积极计划来解决压力,尤其是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尤为沉重的压力便是升学考试压力和工作负担。面对这些压力,教师自己做出积极计划来减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计划性有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活动能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成绩,也会减轻教师的压力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其三,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

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其次,学习一些沟通的艺术,要善于和领导、同事、家长间的沟通与合作,再者是美满的家庭关系与亲朋关系;最后,教师还应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与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心理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少。

 

上一篇: 教师的97条心灵语录
下一篇: 武汉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